引言:股票有杠杆购买吗
2023年中国贸易总额约41。76贸易总额约41.76万亿元人民币,出口额约23.77万亿元人民币,进口额约17.99万亿元人民币,贸易顺差约5.78万亿元人民币。而刚刚过去的2024年贸易顺差额度由5.78万亿突破至7万亿,我国成为了有史以来贸易顺差最大的经济体。
在这巨大的数字中,中欧之间的贸易占了相当一部分,中欧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,每年都有大量的货物,通过铁路航线横穿大陆,跨过大洋来到世界岛的东西两端。不过,就在这繁荣的贸易背后,中欧双方在背后却也在暗中较劲。
一:“绿色蜜月”到“库存危机”
最近这几年啊,全世界都在疯狂搞绿色能源转型,太阳能作为环保界的“大腕”,更是被各国捧在手心里,要实现绿色转型,没有这名“大腕”是万万不可的。
中国的光伏产业也确实真的给力。凭借着全产业链加之国家政策支持,愣是把光伏价格做到了白菜价。全然一副绿色产业的某多多,在欧洲市场闯出一片天。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,这生意也不好做,仓库堆成山、欧洲老铁过度依赖中国导致极高的贸易顺差,搞得中欧光伏贸易是反反复复来来回回。
那为什么,只有中国能做到光伏产业的“拼多多”呢?看看中国自家光伏产业的基本内功—全产业链,全产业链的好处就是一条龙全包,成本极低,从硅料到硅片,从电池片到成品组件,每个环节都拿捏得死死的。光伏行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多晶硅,在2023年全球产量的85%都是中国产的,更绝的是中国的价格,换算下来,每瓦不到1块钱人民币,比欧洲货便宜四成,这谁顶得住?把欧洲人全都卷死都做不出这个价格,这种成本控制水平就像地球人遇到了二向箔,欧盟是想都不敢想。
成本下去了,技术如何呢?据统计,全球72%的光伏专利都在中国手中攥着,按《亮剑》里面李云龙说的就是:这辈子都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。欧洲那边提出要搞2030年45%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吗,便宜的价格+先进的技术的结果就是,2023年年86.6GW的中国光伏组件漂洋过海,撑起了欧洲95%的新增装机量,数据看着都吓人。
但问题也来了,欧洲现在被咱们的光伏板给大水漫灌了。去年底仓库里堆了50GW的组件,相当于全球半年的产能。听说有些仓库租金都涨了20%,欧洲企业天天看着堆积如山的货架直挠头皮发麻,这得买到猴年马月才行。
2023年德国最大光伏分销商Memodo因库存积压破产,其仓库中80%组件贴有“Made in China”标签。而反过来,2022年中国往欧洲卖了420亿欧元的光伏产品,他们卖回来的才28亿欧元。贸易逆差接近400亿欧元。中国隆基、晶科等光伏企业纷纷开发出高技术力的产品,而欧洲企业却连个像样的投资都没有。
欧洲的仓库里堆满了中国的光伏产品,但堆着堆着就容易消化不良,我们光伏板输欧是大水漫灌,但水太多也引起了欧洲人筑起贸易保护主义大堤,很显然这种接近400亿欧元的巨大逆差,欧洲人是不能长期接受的。
二:当“绿色理想”遭遇“现实铁幕”
2019年,欧盟提出了“欧洲绿色协议”(European Green Deal),在协议中提出到2030年欧洲温室气体排放将较之于1990年减少55%同时将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至42.5%,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。这个目标不可谓不宏大,若要实现这个大目标,则必须大力发展光伏行业,这也导致了今天中欧之间庞大的光伏行业贸易。
中欧光伏贸易作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的重要引擎,由于结构性问题也面临重重挑战。
自2013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最高达67.9%的反倾销税以来,贸易争端便成为双方合作中的长期症结。尽管2018年部分限制措施解除,但欧盟成员国在能源转型压力下。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依然显著——既依赖中国产品实现绿色目标,又担忧本土产业被挤出市场。
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体现在贸易数据中就是,中国对欧光伏出口额达420亿欧元,而欧盟同类产品对华出口不足其十分之一。
面对这种情况,老欧洲们也开始采用种种手段,保护本国产业,这也加剧了中欧之间的紧张。
首先,就是设置贸易壁垒。2023年重启的"双反"调查可能引发35%的附加关税,叠加《净零工业法案》要求公共项目本地化采购比例超过50%,形成最为直接的贸易障碍壁垒。同时,欧盟投入240亿欧元补贴本土产能建设,并通过《关键原材料法案》限制中国光伏级硅料进口。
数据显示,这些措施已导致中国对欧多晶硅出口量同比下滑37%。技术标准战也是中欧光伏贸易中的一个关键问题,欧洲不仅是提高关税,同样也在提高技术壁垒。欧洲认证机构如TÜV莱茵提高了光伏组件的认证标准,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认证难度和成本。
其次,就是跟随美国搞“去中国化”。欧洲的“去中国化”并非孤立决策,根据布鲁盖尔研究所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2018年至2023年间欧盟74%的对华技术管制措施,与美国政策的发布时间存在高度同步性。
欧洲和美国之间来了一套跨大西洋的剧本联动。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通过税收抵免激励本土制造后,欧盟迅速推出《净零工业法案》,要求到2030年40%的清洁技术需求由本土产能满足欧美还合伙搞了个"关键矿物俱乐部",硬生生把中国硅料的进口额度砍到15%以下(国际能源署数据),这种政策联动表面上是为了构建所谓的:“去风险化”供应链。本质上,还是暴露了欧洲在光伏行业竞争中,优势地位的丧失——当中国企业在国际电工委员会(IEC)光伏标准工作组中的代表比例从2018年的21%跃升至2023年的39%,而欧洲代表却从半壁江山缩水到33%,如果再往后面,可能连着33%都都难说。
三:中欧的未来:寻找第三条道路
尽管贸易摩擦依旧存在,欧盟对中国光伏组件加征关税的威胁时有出现,反倾销调查的警报频频响起,但我认为中国与欧洲在未来,仍然能达成共识。这些年的气候变化原来越显著,气候问题不会因为存在贸易摩擦就消失不见,碳中和目标仍在推动中欧的合作。
国际能源署(IEA)的数据表明,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,欧盟必须在2030年前新增480GW光伏装机容量,相当于每天安装1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光伏阵列。中国是全球光伏组件的最大供应商,占据了76%的市场份额。
中国光伏产业的供应链效率直接影响到欧洲绿色转型的成本曲线。德国能源部长说,“我们不可能一边拆除煤电厂,一边拒绝性价比最高的清洁能源设备。” 只要现实问题依然存在,中欧之间的合作就绝不会彻底断开。
哪怕就算抛开气候问题,仅从技术上来说,中欧光伏产业也正逐渐摆脱传统的零和博弈。
中国企业不仅在成本上占据优势,也在技术上实现了突破。比如,隆基的HJT电池量产效率突破了26.5%,天合光能的大尺寸硅片组件功率突破700W。欧盟的光伏协会也承认:“中国同行正在重新定义行业基准。”
与此同时,技术领先并不等于市场垄断。在挪威特隆赫姆,中国晶科与挪威REC共同建设的“极光实验室”正在测试在-40℃环境下光伏组件的性能;华为的智能光伏管理系统在西班牙安达卢西亚的电站中提升了12%的发电效率。
这些案例表明,技术合作的空间远大于对抗。当欧盟提高光伏组件回收率要求时,中国企业率先推出了可拆卸边框设计;当欧盟要求光伏产品碳足迹覆盖硅料生产环节时,协鑫科技建设了全球首个“水电硅”产业园,成功降低了碳强度,远低于欧洲标准。中欧光伏标准互认工作组的启动,标志着双方在技术标准层面的合作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无形的大手开始发挥它的作用,成本的重构也催生了新的中欧产业合作。
据彭博新能源财经测算,若完全排除中国组件,欧洲光伏电站建设成本将飙升67%。这直接导致了2023年欧盟新增光伏装机量下降了23%。市场的力量将纠正政策偏差,通威集团计划在西班牙建设20GW硅片厂,采用“欧洲硅料+中国工艺”模式,既满足本土化生产的要求,又能大幅降低生产成本。
哈耶克说:“自由市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。”中欧的光伏贸易摩擦说到底还是市场规律在起作用,欧洲人觉得在这种贸易中亏了钱。但是如果完全抛开中国搞闭门造车,欧洲人反而会加重成本负担,亏更多的钱。
历史上,1980年代美日汽车贸易战时,丰田通过“肯塔基模式”在美国建厂,不仅带动了当地就业,还输出了先进的生产技术。如今,中欧光伏产业也可以借鉴这一经验。通过在欧洲本土生产,中国企业能够降低关税风险,同时推动技术合作。随着中科院与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联合研发的钙钛矿-晶硅叠层电池效率突破33.9%,未来,中欧合作的技术创新空间将更为广阔。
正如欧盟气候专员蒂默曼斯所言:“气候危机不会分辨组件的产地,它只关心我们是否能在倒计时结束前建成足够多的清洁能源系统。”当中欧光伏贸易经历当前的“技术性调整期”后,双方有望开启一个更加复杂、更为交织、也更可持续的绿色未来。
参考:
《欧洲仓库堆满中国光伏组件,企业面临库存危机》路透社
《中国光伏组件占据欧洲市场95%份额》彭博社
《堆满中国光伏组件”!能源危机令欧洲“扫货”,中国光伏出口持续增长》环球时报
《中欧合作研发钙钛矿电池》南华早报
《天合光能700W组件技术突破》中国日报股票有杠杆购买吗
Powered by 恒汇证券_炒股配资新平台_正规股票券商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